沪围海造地面积13个澳门
发布时间:

2015-01-26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海围海造地面积13个澳门 每亩成本升几十万

海上造城:与日俱增的成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滩才能围,也就是低潮时露出水面3米以上的滩涂。但现在,围垦的深度已经到低潮时水下8米了。”]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成立至今的35年里,该院在全国参与围海造地约500平方公里(75万亩),其中在上海围海造地450平方公里(67.5万亩),相当于13个澳门。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围填海工程领域专家俞相成几乎参与了上海所有重大的围填海项目。

  围海造田的成本,也已经从最早的几百元一亩飙升到现在的几十万元一亩。

  “围垦成本、周期都和用地的紧迫程度有关,急用急办法,缓用缓办法。”俞相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造陆成本不断攀升

  从高滩向中滩、低滩迈进的围填海步伐,使得围填海的成本正在不断攀升。1999年开始的南汇东滩1~5期促淤圈围工程,约合3.3万元/亩,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圈围工程造价达到18万元/亩。

  而目前在做的前期研究项目,俞相成说,低潮位时水深达到8米,成本要达到80万元/亩。“平均要吹填10米高的土方,土方单价25元/立方米,计算下来,一亩地需要的堤内土方价格就达到15万~18万元,这还是就近取沙,如果远距离取沙,单价要达到75元/立方米;而深水堤的成本是20多万元/延米,所以成本就高上去了。”

  “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围海工程》一书中称,按部分资料统计,上世纪50年代围海工程绝大部分均以种植业为主,围区内配套设施较少,围海涂面较高,工程量较省,而群众的劳动大部分也以无偿形式投入,工程造价低达100~300元/亩,少数工程甚至低到每亩数十元,高的也只达到500元/亩。

  上世纪70年代的围海工程,开发目标仍很单一,但对配套工程建设有所重视,工程造价每亩一般300~500元。此时期已经开始有围海用于工业建设用地,因采用工程标准高,且全部由国家投资兴建,工程造价达每亩1000元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围区开发走上综合利用道路,配套设施的门类和齐备程度日益提高,该时期内以农业为主的围海工程,每亩造价约在600~2000元之间,少数自然条件较差的达到每亩3000元左右,个别重要工业企业围海,滩面低、标准高,造价则高达每亩10000元以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农业为主的围海工程,每亩造价约在4000~6000元之间,某些建设标准高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围海工程,造价达每亩15000~20000元。条件特别差如低滩围地的工业用地高达每亩30000元以上。

  相对于建设用海,由于农业用地产出少,因此可以通过延长建设周期的办法比如生物促淤、人工促淤,减少使用的土方量,以降低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都被压缩得很紧,即使生物促淤的方法也很少使用。

  俞相成说,如果要降低围填海成本,除了不断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外,最根本的就是围海造田必须要有长期规划,确立科学用海理念,以科学合理的建设周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在长江口区可以结合长江口航道疏浚工程,综合利用每年平均7000万立方米的长江航道疏浚土,减少土方成本。

从高滩走向低滩

  在各种开垦荒地、毁林造地、围湖造田等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中,围海造地无疑是成效显著的。

  据统计,从1949年到上世纪末期,中国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240平方公里,至少解决了2000万人的生存空间。

  俞相成主持前期研究和设计的名为“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项目即将开工,这个项目完工后,将可直接获得围垦地146平方公里(21.9万亩),按规划将用于农业项目。此前的1999~2006年,南汇东滩地区分别进行了一期到五期的促淤圈围工程,促淤以及造地73平方公里(约合10.95万亩),工程总投资约36亿元。

  “要真正开始围填海,要做很多前期工作,比如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防洪安全方面的影响论证、采砂可行性论证、环评、用海许可论证等。”俞相成说。

  进入施工阶段,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围填海工艺是水力吹填成陆,具体来说,就是先修建海堤,把要形成陆地的区域围起来,然后通过挖砂船将附近海床上的泥沙挖出,通过管线把泥浆吹填到该区域,排除泥浆中的水分,并使吹填区达到一定标高,最终形成陆地。“一般情况下,吹填标高至吴淞零点以上3.5米左右,最近10年来大规模围填海工程的平均吹填厚度约2~3米。”俞相成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力吹填工艺,使得围填海告别了此前人抬肩挑、千军万马围垦滩涂的场景,为大规模围垦奠定了基础。

  俞相成说,围填海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修建海堤的成本以及堤内吹填成陆的成本。而这又取决于建筑材料(石头、砂土)的来源以及工程地点的自然条件。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具备一定条件的海涂是比较适宜围垦的,但事实上,伴随着围填海的规模力度不断攀升,滩涂自然淤涨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围垦的速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滩才能围,也就是低潮时露出水面3米以上的滩涂。但现在,围垦的深度已经到低潮时水下8米了。”俞相成说。

技术难度增加

  从高滩逐步到中滩、低滩,海堤的修建难度逐渐加大。

  在我国华东沿海地区的围海工程中,海堤的防浪护坡、软基处理和堵口闭气是主要的3个技术问题。

  首先,由于围海工程的海堤多建在淤泥质海涂上,海堤的施工条件困难,在沿海地区每天遭遇潮涨潮落,不像江河堤防可以利用枯水期来施工,而且海堤施工一般不用围堰,直接在水中施工或者趁低潮施工,施工期间受潮汐和风浪影响,施工有效时间短。“围填海的季节性非常强,就上海而言,为降低施工风险,每年6、7、8、9月汛期期间不宜围堤,冬季寒潮也要防护。”俞相成说。

  与此同时,堤身土料常用的是海淤泥,含水量大,在水中填筑质量更难以控制,密实度差。在海涂软土地基上筑堤,施工期容易丧失稳定,发生沉滑事故。

  俞相成说,修建海堤首先需要在定位处抛投石块,上海围填海项目所需石块,多来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地,但因为开山影响环境,所以会使用混凝土人工块体代替部分石块。在抛投一定量的石块后,一般会在水下充填或抛投充泥管袋(在土工布制成的大型袋子内充填泥浆,依靠充填压力使泥浆中水排出留住泥沙地袋状物体)形成围堤。堵口过程中,充泥管袋的升高速度要大于潮位上涨速度,且要在一个小潮期间完成堵口。

  此外,海堤还需要考虑所在地的历史最高潮位以及特定的风级,以确定海堤的不同等级标准。同时,由于海堤基本上是建立在淤泥上,海堤竣工后会发生固结沉降,为保证设计堤顶高程,在设计时还需要预留足够的沉降高度。

  而在吹填过程中,俞相成说,一般是就近取沙。在附近的海床上挖出一个个大约数米深的坑(较深者达10米左右),但不能形成连续的槽。由于长江来水来沙量大,以往实测数据表明长江口区大多一年时间就会完全回淤,并不会对水体产生影响。

  不过,围填海的用途不同,对土地的承载力要求也不同。比如一般情况下满足开发设备能够进场,土地承载力达到5~6吨/平方米就可以了,但上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圈围工程,就要求土地的承载力达到7吨/平方米,这就要求吹填时所用的砂土质量更高。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从30~40公里外的区域挖取好砂,这也自然使得成本增加。

  目前实施的围填海项目,都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一般均由当地的设计、施工单位参与。原因就在于,各地水文条件、地质条件不一,参与者必须相当了解当地情况。

  比如,2002年~2006年进行的温州半岛工程,是温州瓯江口外灵昆岛和霓屿岛之间的连岛与圈围工程,一期连岛交通大堤14.5公里,围涂造地3.3万亩,一期工程围堤投资22亿元。但是,半岛工程堤基淤泥含水量达到60%~70%,层厚50多米,这样的堤基非常不稳,“就像豆腐一样”。俞相成说。

  为了解决软基的问题,不得不插设塑料(10845,-5.00,-0.05%)排水板,每块排水板插到淤泥里20多米深,平面间隔1.5米左右,然后再把建造海堤所需要的沙石料压在上面“目的就是要把豆腐压成豆腐干”。往“豆腐”上加压也要分步骤,如果一下子压得太多,就会滑脱。所以用了近3年时间,通过逐步缓慢抛填堤身材料才完成半岛工程的围堤。相比较来说,上海较少需要使用排水板。

  俞相成说,经过吹填成陆,一旦开发用设备可以进场,围填海项目就算告成,可以转交建设用地单位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建设。

  1999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实施上海滩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加快滩涂的促淤、圈围、开发,上海市滩涂造地有限公司成立,其任务是对重大滩涂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和项目管理,对已围垦成陆的土地组织开发经营。目前该公司是上海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而要使用围填海的土地,还必须一次性缴纳海域使用金。按照要求,建设填海造地用海的海域使用金分一至六等征收,从180万元/公顷(15亩)到30万元/公顷不等。

大环境成本

  但事实上,对比围填海后用于港口、工业产业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说,围填海成本并不算高。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各地围填海工程也日益增多。

  以上海为例,有序围填海对缓解上海土地资源约束瓶颈意义重大。上海几千年以来约60%的土地是通过围填海形成,建国以来到2010年大约圈围了170万亩,如上海化学工业区、临港新城、浦东机场、罗泾港区、长兴造船基地等都是通过围填海形成。

  随着围填海的迅速发展,围填海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以围填海为主的海岸带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更广泛的环境成本也日益引起关注,比如滨海湿地面积锐减,海洋和滨海湿地碳汇功能下降,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被破坏,渔业资源延续困难,水体净化功能降低,容易引发海岸带的淤积或侵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名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称,根据2007年相关研究成果,我国围填海所造成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达到每年1888亿元,相当于目前国家海洋生产总值的6%。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长江口上游流域输沙量呈明显的减小趋势,1950~1984年大通站的年平均输沙量为4.72亿吨,1985~2007仅为3.04亿吨,尤其2006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仅为0.85亿吨,创造了195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河流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区及沿岸浅滩区内沉积是形成我国大片滩涂资源的主要物质基础。“5000年前长江口位于现在扬州-镇江一带,正是因为长江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其中90%都沉积成陆,长江口才推移到了上海。”俞相成说。

  据了解,长江来沙量的减小与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采砂、植被固沙和高坝拦沙有直接关系,长江流域来沙减少的趋势短期内将难有改变。

  今年3月,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粗放用海方式,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遏制盲目围填海。6月,国家海洋局向沿海省及计划单列市海洋部门下达了2012年地方围填海计划指标,并要求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和农业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分别核减,不得混用。

 

版权所有 © 2020 - 2023 江苏坤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备案号:苏ICP备11004568号
wow.js